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
裴 斐
关于李白的出生与籍贯,明代大学问家李卓吾尝有一段颇具波俏的奇文:
蜀人以白为蜀产,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,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而修入《一统志》,盖自唐至今然矣。……呜呼!一个李白,生时无所容入,死而千百余年,慕而争者无时而已,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时,无地不是其生之地。亦是天上星,亦是地上英。亦是巴西人,亦是陇西人,亦是山东人,亦是会稽人,亦是浔阳人,亦是夜郎人。死之处亦荣,生之处亦荣,流之处亦荣,囚之处亦荣。不游、不囚、不流.不到之处,读其书,见其人,亦荣亦荣!莫争莫争!
(《焚书》卷五《李白诗题词》)
作者未必料到,在他身后三四百年,这桩公案又出现新的讼断。郭沫若在《李白与杜甫》中提出新说,判李白为碎叶产。郭氏新说,从未在学术界引起讨论,其结论却被各种大量发行的读物采纳了。例如:
《辞海》1948年版: “(李白)祖籍陇西成纪,生长在绵州昌明青莲乡”;同书1978年版:“(李白)祖籍陇西成纪。先世流入西域,李白即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。”
再如,游国恩主编《中国文学史》,林庚主编《中国历代诗歌选》,朱东润主编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》,以及商务印书馆《辞源》等书,也都在近年新版中采取郭说,将李白出生地定为碎叶。既然郭氏新说已取代传统旧说,为教科书和工具书替遍采纳①,窃以为很有认真加以检核的必要。
无论历来聚讼之说如何,须知了解李白身世,有两篇材料最可征信:一是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,一是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。魏、李先后受李白嘱托编集,所叙李白身世均无疑出自李白自述。魏《序》作于上元二年即李白死前一年(761),李《序》作于宝应元年即李白死年(762),其中都有关于李白出生籍贯的翔实记载:
蜀之人无闻则已,闻则杰出,是生相如、君平、王褒、扬雄,降有陈子昂、李白,皆五百年矣。白本陇西,乃放形。因家于绵。身既生蜀,则江山英秀。(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)
李白,字太白,陇西成纪人,凉武昭王九世孙,蝉联 组,世为显著。中叶非罪,谪居条支……神龙之始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;惊姜之夕,长庚入梦,故生而名白,以太白字之。(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)
记载详略有别,却都是说李本家陇西,先世曾流徙异域,入蜀然后生白:这是完全一致的。这就是关于李白出生籍贯的最早亦最具权威性的记载。
可是,李《序》存在一个矛盾,问题出在“神龙之始”这个入蜀的时间。今案,李白于肃宗至德二载(757)所作《为宋中丞自荐表》中,自称“年五十有七”,以此上推,其生年当在武后大足元年(701):于此今各家均无异议。那么,如果李家入蜀在中宗神龙之始(705),其时李白已五岁,则显然。惊姜”之说不合。郭老为证成其说,仅取李《序》所载神龙入蜀作为立论根据,于入蜀后李白降生的记载则回避不谈。至于魏《序》,明明白白说“身既生蜀”,从中找不出任何李白幼年入蜀的证据,因此郭老根本不提(这样重要的材料他当然是检阅过的)。
碎叶之说,郭老是采取范传正《李公新墓碑序》所载;“隋末多难,一房被窜于碎叶”;郭老认为此碎叶即李阳冰所称条支,对此地所在考证甚详,此不论。要之,李家先世曾流徙碎叶,说明其地当时即在我国管辖之内,这是没有疑问的。问题在李白是否生在那里?郭氏的根据,主要就是范传正所说“一房被窜于碎叶”和李阳冰所说“神龙之始逃归于蜀”这两句话,推论逻辑如下。既然李家先世曾流徙碎叶,而李家入蜀时李白已经五岁(神龙之始),故知李白出生必在碎叶。老实讲,即使两个前提都成立,推论也还是有破绽的。比如说,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。在李家先世流徙碎叶到李白父亲入蜀之前,李家是否还到过别处?李白父亲会不会先还陇西尔后迁蜀?揆之情理,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呢?
不过,郭氏说之必不可信,关键还在李自幼年入蜀这个前提就站不住脚。
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,最可信者,除魏颢、李阳冰分别为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,再就是刘全白、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了。刘《碣记》作于贞元六年(791),去白之殁二十九年,自谓“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,及此投吊,荒坟将毁,追想音容,悲不能止”,可见其为李白同代之晚辈;范《碑序》作于元和十二年(817),去白之殁已五十五年,但他见到了白子伯禽手疏先世谱牒之残纸。刘《碣》、范《碑》并前魏、李二《序》,所述李白身世均直接或间接出自白之口授,而又各有来历,并非前后因袭。为落实李白出生地,现将其中有关文字摘出,互为印证:
白本家陇西,乃放形,因家于绵。身既生蜀,则江山英秀。
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
神龙之始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;惊姜之夕长庚入梦,故生而名白,以太白字之。(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)
君名白,广汉人。(刘全白《唐故翰林李君碣记》)
白本宗室子,厥先避仇,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
(范传正《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》)②
魏称绵,李称蜀,刘称广汉,范称彰明。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,加以条贯,便是蜀中绵州(汉称广汉)之彰明县。魏、李、范三人均指明白生于蜀中。刘全白虽未言出生,亦视白为蜀人。这种并非依附撰拟而来的一致性,充分证明李白生于蜀中之可信,自然也就证明幼年入蜀说之不可信。
至于李《序》中存在的矛盾——“神龙之始”入蜀与入蜀然后生白——清代注家王琦早就指出来了; “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?”若是,李家入蜀时在武后神功(667),下距李白降生(701)四年,则与入蜀然后生白之说相合矣!要之,矛盾之说不可同世而立,既然我们无法推翻入蜀然后生白这个翔实的记载,那就只能接受“神龙乃神功之讹”这个理解。再说,这个解释本身也是合理的。其所以合理,是历来考据工作经验证明,古籍流传中一字之讹是常见的现象。神功讹为神龙,除因原字蠹蚀破坏而后人以意补之这种可能外,另还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出于李阳冰作序时的笔误或记忆之误。两个年号相距仅八年, “功”与 “龙”韵亦相邻,容易混同。近人岑仲勉《唐史余渖》中宗条引苏颋《唐璇碑》:“神功初征拜辅国大将军,同中书门三下品”、于“功”字下注云。“‘龙’之讹”,未加证明。今案,《新唐书》卷六十一《宰相表》上载:“休璟(唐璇字)自凉州人为辅国大将军,并同中书门下三品”,时在神龙元年四月甲戎;又据同书卷一百一十一唐璇本传,其授辅国大将军、同中书门上三品亦在中宗复位之初,即在神龙不在神功。岑注是。此亦说明神龙神功极易互讹。
唐人所纪李白出生均在蜀中,别无他说。宋代出现的各种地志,如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元丰九域志》、《舆地广记》以雪明、清之《一统志》、《四川通志》等等,其中都有关于李白出生绵州彰明(或称故里)的记载;迄于近世,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、《人名大辞典》以及文学史一类读物亦均从此说。后世相因之说固不足征,却证明李白生蜀之说已为历代人普遍接受。
既然李白生蜀之说出于唐人记载又为后世普遍接受,历史上的争议又是怎么回事呢?曰:历史上的争议实为籍贯之争,非出生地之争也!籍贯与出生有时是一回事,有时不是一回事。
大抵古人也和我们一样,确定籍贯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难题:到底应当根据祖先原籍还是本人出生地?在这个问题上李白自已就拿不定主意,他有时自称“陇西布衣”(《与韩荆州书》),和陇西成纪人拉同乡关系(见《赵公西侯亭颂》、《崇明寺陀罗尼幢颂序》);有时又视蜀为乡土(见《渡荆门》、《淮南卧病寄蜀中赵徵君蕤》、《宣城见杜鹃花》),称司马相如为同乡(见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)。稽之魏颢并李阳冰《序》,知陇西说的是祖籍,蜀中则指本人出生地③。同样,后世依据祖籍称白为陇西人,如宋祁《新唐书》;依据本人出生地则称自为蜀人,如曾巩《李太白文集序》。可见陇西与蜀中二说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分歧。此外,李白还说过“本家金陵”的话(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),与“陇西”之说不合,历来史家论家均不采。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》尝疑该《书》为伪作,王琦注则以“金陵”为“金城”(属陇西)之讹(《全唐文》亦用此说)。
至于刘 《旧唐书》称李白为山东人,盖源于元稹《杜君墓系铭序》: “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”;而元稹的说法又比于杜甫《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》: “近来海内为长句,汝与山东李白好”。其实,过去注家早指出,杜甫所说山东乃泛指李白当时流寓的范围,并非说的籍贯。《旧唐书》由元稹传讹,而元稹之讹则出于对杜的误解。尽管如此,总还有迷信正史的人,如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》及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,便因袭旧史判李白为山东人。至于后来《山东通志》把李白收为山东人,更是在传讹基础上又加上了新的附会(唐时所谓山东比元以后山东建制的范围大得多)。不过,即使是这些传讹和附会之说,也都是泛言籍贯,并没有关于李白生在山东某地的记载。
要之,李白有冒称祖籍陇西的理由,却断无冒称出生蜀中的理由。这就是说,历史上关于李白祖籍的记载未必可靠,而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记载必然可靠。也就是说,如有必要给李白定籍贯,根据他的出生地比根据他自称的祖籍合理。
李白是蜀生之蜀人,这在历史上是有翔实记载的。要推翻这个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结论而另立新说,窃以为根本不可能。除非发现足以将魏、李、刘、范诸人记载推翻的新资料,那可真是轰动性的新闻了。
注:
①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《中国文学史》,新旧版均采取李白生于蜀中之传统旧说。
②此据宋人杜田《杜诗补遗》所引。李集附录之范《碑序》,有。神龙初潜还广汉’云云,所述李白降生亦在入蜀之后。
③陇西成纪乃唐时李氏郡望所在。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人,极有可能为攀附李唐宗室而附会陇西李 (李唐亦自称李 之后)。
(原载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)